“成千成万的先烈
为着人民的利益
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
对先烈的深情颂扬
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在无数为信仰献身的英烈中
浏阳青年田波扬与妻子陈昌甫
的故事尤为特殊
展开剩余85%98年前的今天(6月6日)
这对革命伉俪用生命奏响了
信仰与爱情的绝唱
传承红色精神
在风雨如磐、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湖南浏阳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相爱相依,走过了短暂的一生,以高尚的人格和年轻的生命为注,呐喊出了爱情与自由的时代之歌,书写了共产党人誓死捍卫革命理想的人间悲歌。他们,就是田波扬和陈昌甫夫妇。
相见倾心,意气相投
1916年,田波扬进入当时浏阳北乡的最高学府卓然高小读书。他酷爱史地,长于写作, 他的一篇题为《敬告同胞勿忘国耻书》的文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颇为老师陈菊霖赏识。后经陈菊霖介绍,与其侄孙女陈昌甫结为夫妻。
陈昌甫,字爱贞,她出身于几代以开馆教书为业的书香门第,随祖父在馆学文习字,成绩颇佳。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意识。1921年新春,与田波扬结婚,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倾,常常探讨文章、评议国事。
1923年,田波扬鼓励妻子陈昌甫考入长沙崇实女校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夫妻二人成为青年运动的战友,两人互相勉励,共分忧患。田波扬参与和领导湖南及长沙等地的青年学生活动和群众集会。而陈昌甫则积极组织开展妇女运动,呼吁她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谋求妇女的彻底解放。
亲密伴侣,真挚战友
1925年7月,田波扬到北京深造,并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党领导下开展的革命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主权、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在田波扬赴京求学期间,陈昌甫为了在事业上支持田波扬,辍学回到浏阳北乡,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接受了做妇女工作的任务。
1926年3月底,经济困难的田波扬无力修完学业,于是回到离别数月的长沙,被兑泽中学聘请为教员。他以此身份作为掩护,从事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时期,田波扬等人随国民革命军一起行动,沿途发动民众支援北伐战争,为部队带路、侦察敌情、运输粮草。陈昌甫每天带领妇女慰劳队运送药品,废寝忘食。
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浏阳的工农群众运动在党的领导下空前高涨,陈昌甫在革命洪流中迅速成长,带领妇女们清算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反对封建陋习和虐待妇女的行为。田波扬看到妻子工作上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推荐陈昌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对年轻的夫妻为了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眼见丈夫日渐消瘦,陈昌甫心中满是忧虑,于是常常主动承担起抄写文稿的重担,以减轻丈夫的辛劳。机关的同事们深受感动,由衷地称赞他们为“生活的亲密伴侣,工作的革命同志,斗争的真挚战友”。
一心为党,宁死不屈
1927年5月,田波扬出席在武昌召开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和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会前,他曾以团“四大”代表身份列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返湘后,正逢长沙发生“马日事变”,田波扬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留在长沙城坚持斗争。
同年5月31日,因叛徒告密,田波扬与时任共青团湖南省委通讯处联络员的陈昌甫一道被捕于设在长沙学宫街的团省委机关。6月6日凌晨,与陈昌甫一同在长沙英勇就义。
他们夫妻二人信念如铁、百折不挠
用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初心和誓言
用勇气和智慧作出榜样和表率
彰显了巾帼英杰的精神和力量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田波扬和陈昌甫为了自由
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相知、相爱、相许、相依
走过了短暂的一生
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和年轻的生命为注
震撼着黑暗的时代
奏响了黎明的序曲
发布于:北京市